银行间资金面趋紧 4月份有望缓解
公开市场操作重回零投放。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14天期、28天期逆回购均为100亿元,中标利率均持平于上期。由于当日另有300亿元逆回购到期,与逆回购投放资金规模相抵,终止了此前连续三个交易日的资金净投放。
不过,央行暂停流动性净投放并不意味着近期资金面趋紧态势已经缓解。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显示,各期限利率品种继续全线上涨。其中,跨季的14天及1个月shibor利率分别上行2.78BP、5.16BP至3.3650%、4.4475%。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MPA考核、转债发行与季末缴准是近期资金面持续偏紧的三大原因。而随着时间逐步向季末推进,这些因素对季末流动性的冲击趋于缓解。不过,与此同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当前市场利空并未真正出尽,资金面紧张仍可能延续至4月初。
资金面趋紧始自3月下旬
今年3月末,人民银行将首次实施MPA考核。由于正式实施的MPA考核将银行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又由于表外理财一段时间以来一直保持较高增速,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后,MPA考核的难度明显加大,这一情况将加剧非银机构的资金紧张状况。
“一般MPA考核基准是季度最后一天(3月31日),这意味着银行会对跨季资金的投放非常慎重,而基本将流动性投入到季内资金的拆借运用。”东吴证券首席证券分析师丁文韬表示。
转债发行也对资金面形成较大的冲击。根据国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董德志的估计,仅上周四(3月16日)开始的光大转债打新,冻结的资金规模就高达4000亿元至5000亿元。由于冻结规模较大,对资金面产生的扰动因素不断被预期消化。
而在丁文韬看来,转债发行对资金面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非银机构的资金被“冻结”,而在于银行吸取了非银机构的转债申购资金后出于备付压力融出意愿降低,使得资金在隔夜和7天期回购产品均变得较为紧张。
季节性缴准压力则已经成为资金面趋紧的“常规”推手。“我们发现连续几个月的资金面均在20日左右开始明显变紧,估计与季节性的缴准因素有关。近期信贷数据均超预期增长,使得对应的缴准压力陡升,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相对吃紧。”东吴证券的一份最新研报显示,自3月20日开始,银行间资金面开始出现明显的紧张。
流动性紧张或持续至4月初
上述三大因素成为业内人士解释近期资金面趋紧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也同时意味着,伴随着这些因素的逐步缓解,此次季末流动性冲击也就成了强弩之末。
国信证券分析师董德志认为,首先,本周一(3月20日)公开市场操作重回净投放,央行主动投放资金稳定市场预期。此外,3月17日,央行还新增了3030 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据此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央行资金投放规模还会增加;其次,光大转债打新资金在3月22日、23日即开始解冻;再次,虽然银行表外理财首次纳入MPA 考核,但是央行从去年三季度时已经开始与市场积极沟通,所以此次MPA考核金融机构应该早已有充分准备。他认为,此次季末流动性冲击不用过度担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R014和R1M等跨季利率品种大幅抬升的同时,R001和R007等非跨季利率品种同样经历了大幅跳升。有业内人士据此分析,用MPA冲击、季末缴存等因素解释说服力并不充分。
“首先,从历史经验角度来看,最近几个月的资金面在当月底到下月初这段时间内都呈现超预期的流动性紧张;此外,即使考虑央行可能基于维稳资金面进行公开市场投放,但效果不一定能符合市场预期。”丁文韬分析称。
在他看来,由于当前处于MPA考核关口,银行为了符合MPA考核要求,没有动力通过公开市场窗口从央行“批发”流动性拆给非银机构,会使得公开市场操作的询量明显不足。
“我们认为,这种流动性紧张局面很容易间断性地持续至4月初,而一直在等待‘利空出尽’的投资者似乎对流动性收紧准备不足。”丁文韬表示。